环球汽车7月消息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海洋最大鲸类排名,科考记录到11个鲸类物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张晴丹
【资料图】
此次科考记录到的抹香鲸。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刘明明摄
7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2020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
该航次历时21天,航程3000多公里,考察区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陆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旨在“2019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考察海域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及分布模式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
考察期间,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31群次,其中深潜鲸类14群次。通过视频和照相拍摄、动物水下发声记录,获取了大量的南海鲸类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资料。
经对考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1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物种7种,分别为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又叫花鲸)、伪虎鲸、小虎鲸和瓜头鲸,其它远海鲸类物种4种,分别为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条纹海豚,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
与该研究团队去年执行的“2019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结果相比,此次科考航次记录到了更多的鲸类物种,获取到了更为丰富的数据。去年记录到的8个鲸类物种中,除了一种神秘的喙鲸没有在本航次被确认发现以外,所有其它7个物种均被再次记录到,同时还新发现并记录到小虎鲸、伪虎鲸、长吻飞旋海豚、瓜头鲸等4个鲸类物种。
历史捕鲸和搁浅记录表明,在南海出没过的鲸类动物多达30多种,该海域是我国鲸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然而,除历史上的捕鲸记录、部分搁浅鲸类信息的收集以及个别近岸物种(如中华白海豚)的生态学调查外,针对南海(尤其是海南岛以南的南海海域)鲸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近期这两次鲸类科考航次调查和研究之前还几乎为一片空白。
鲸类动物跟人类等陆生哺乳动物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同时还是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类群,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和指示性生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在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受到极高的研究和保护关注。研究和保护南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及其生物资源,尤其是鲸类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资源,有助于维护和提升我国在参与或主导全球环境治理尤其是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国际形象或地位。开展南海鲸类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不管是从研究还是保护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展“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的年度调查和研究,不仅可以较系统地获得南海鲸类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摸清家底、填补空白,面向有关鲸类的世界科技前沿问题,深入探索南海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学、栖息地特征以及潜在的威胁因子等科学问题,同时,也符合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关注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的重大需求。此外,有关南海鲸类资源调查和研究结果也能为将来在南海发展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如赏鲸生态旅游业提供科学基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