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声|自然之声

来源:新华社   2023-08-11 16:56:59

江水低吟,鲟鱼穿梭。


(资料图片)

湖北宜昌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这里也是中华鲟繁殖群体的主要栖息地,对中华鲟的物种延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月28日,三峡集团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新华社发(王罡 摄)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

今年3月,10万尾中华鲟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放归长江。这是三峡集团联合国内相关中华鲟保护机构,连续第68次开展流域化中华鲟放流。

3月26日,在湖北宜昌,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转运中华鲟准备放流。新华社发(杨东 摄)

江水潺潺,江豚戏水。

今年4月24日,在长江洪湖江段,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成功放归进入长江。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处长吴建平表示,把江豚野化放归,是推动迁地群体重新回归长江的第一步。开展长江江豚野化放归活动,将为建立迁地保护群体,可持续补充自然群体常态机制,提供有益的实践基础和科学的技术支撑。

工作人员把江豚转运至江边放归。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建“新家”,更要护“老家”。就地保护重在采取措施为长江江豚野外繁衍营造良好生存空间。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1012头相比,5年间长江江豚的数量增加了23.42%。

7月5日,一头长江江豚在白鱀豚馆水中游动。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江水悠扬,鸟儿歌唱。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岛的最东段是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这一鸟类迁徙路上的“国际加油站”也曾面临巨大的生态危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和长江大保护举措的落地,东滩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候鸟数量连年攀升。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钮栋梁说:“保护区是1998年成立的,(去年)小天鹅数量创了我们保护区成立以来的新高,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这是2022年11月22日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栖息的各种鸟类。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江水澎湃,呦呦鹿鸣。

2022年,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在崇明区新村乡建成。麋鹿栖息区除了有麋鹿喜爱的泥潭环境、生态湿地景观、芦苇滩等,还营造了具有自然野趣的沼泽湿地景观,并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8月1日,两头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长江之声,奔腾不息。中华鲟、江豚、麋鹿等物种像流动的音符,轻轻演奏着生态的乐章。在这首大自然的交响诗里,长江正日益焕发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颜。

记者:张梦洁、王自宸、潘志伟、刘祚华

编导:吴炜玲、袁亨瑞

配音:胡函博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